遇龙桥极为古朴壮观,考古队员知道,这是桂林罕见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大家分工合作,有的为它拍照,有的测量尺寸,我呢,当仁不让地边勾草图边标注数据,以便将来制图存档。据《阳朔县志》记载,阳朔旧县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具体方位不详。现在的阳朔白沙镇范围内有旧县村这一地名,经询问当地人得知,旧县村在白沙镇西,有高山阻隔,从遇龙河往南走约有五公里路,只能步行。从白沙镇南侧有一古道,约三公里,但须翻过一个山坳。经过现场讨论分析,我们决定沿遇龙河南行,以便能发现更多的文物古迹。
时近下午1点,人困马乏。在暑热难耐中,我蓦然发现田畴中有一圆基状土垣,土垣上杂树丛生,但很方正。职业的敏锐嗅觉令我迈动疲惫的双腿…… 经勘察得知,这里应该是阳朔旧县城址。唐代的阳朔县分置归义县,属桂林,贞观元年(627年)归义并入阳朔,称之为旧县。现存的归义古城址为正方形,城垣厚6米,残高3-10米,四道城垣各长200米。墙体为黄色粘土夯筑,城垣辟东、西、南三道城门。城门缺口尚在,具体装置不明,城内现已成为农田,但仍可采集到砖瓦、陶碗、陶钵等唐代遗物……
兴奋之余,大家来到古城南侧的小河休憩,有的在岸边洗刷汗渍,有的坐在岸边一座不起眼的石拱桥上翻捡资料。不经意间,不知谁将考古包碰落下河,惊呼中,我一个箭步跳入河中,从桥下将考古包打捞起来。正在万分得意间,猛然抬头发现桥拱内镌刻着文字,经仔细辨认,铭文为:岁次癸卯宣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丙子朔甲时建架新券石桥一座文造宅进毛完毛在渐师婆福。岁次丁巳绍兴七年十二月初三庚申日乙时重新修架仙桂桥并整筑基座两垠厥工告毕充本府都知兵马使都劝首毛溱劝首毛衍化首僧文昱惠通劝首毛维毛宗师毛宗隆毛师墨毛院依毛栋临桂东郊大圩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