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巴松措

  • 2016-06-04
  • 阅读1205
  • 评论0
  
  说巴松措是圣湖,我信;是神湖,我也信。因为,那是藏族同胞特别是红教信奉者所膜拜的湖。
  
  去巴松措,其实是临时决定的。从拉萨到林芝的途中,拐一个弯,再乘上一个多小时的车,巴松措的入口即在眼前。
  
  巴松措如一弯月亮般镶嵌在高山峻岭之中,静美地横卧着。翠绿的山头,洁白的云朵,仿佛都在衬托它。远处的山峰白雪皑皑,像是在精心地照看着巴松措湖。湖水碧澄,微波荡漾,静逸出一种纯净、一种唯美,将我的心紧紧拽住。
  
  红教是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为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由于该派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该教派被称为红教。红教的信奉者将巴松措奉为圣湖、神湖。
  
  我将目光落定在距岸边100米处的湖中小岛上。这座名为扎西的小岛上,飞扬着无数的经幡,将我深深地吸纳。
  
  神秘往往来自传说之中。当我凝望扎西岛时,有关它的传说立刻出现在脑海重。相传,扎西岛原为鱼形山的山脊。一天黄昏,一对雌雄怪兽在山中嬉戏。兴致正浓时,雄兽猛咬一口鱼形山的山脊。瞬间,鱼形山急剧下陷,山脊的创伤处顿时血水喷涌,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天庭巡视官俯视人间时发现妖鱼作怪,迅即禀报玉帝,玉帝即令“神犬”降妖、“神龙”造福。只见一道寒光闪过,妖鱼被神犬投下的神针钉住,然后朵朵梅花飘落在血海四周,变为山峦,阻止了血水蔓延。随即一道红光直冲云霄,顷刻间血海干枯,大雨倾盆,汇聚成绿水花海,巴松措由此而成。妖鱼的背脊正在湖心,神龙恐妖鱼得水后再造灾难,便少降雨水,将鱼背露于水面,让烈日曝晒以使妖气早逝。数千年后,妖鱼修身成果,成为湖心一岛。
  
  传说,赋予了一方地域文化的灿烂,也烙为其上了一种虚无玄妙的神秘。
  
  还有一种传说,扎西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的,岛漂浮在湖水上。我们跨过木栅栏般的木桥,脚踏岛上土地,感觉土地自然硬实,并无空心之感。或许红教信奉者在岛上某一步跺跺脚,就会有空心的感觉呢?
  
  岛上有棵桃抱松的连理树,那个传说又在耳边响起: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那条修善的妖鱼变成了一棵满树桃花的桃树。神犬见妖鱼已成善果,将钉在妖鱼背上的神针变为一棵松树,长在桃树上,与桃树同根共存。是不是同根,我未加细看,桃树紧紧与松树相抱一起,却是事实。
  
  措宗贡巴寺被当地人誉称的湖中城堡,也是岛上的精粹。这座著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庙为土木结构,分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或许因为这座寺庙,红教才将巴松措奉作神湖?或者巴松措被奉作神湖后,这座寺庙才开始修建?寺内完整地保留着格萨尔王途经此地征服妖魔洛增时留下的马蹄石印、大喇嘛桑杰伦巴修复寺庙时埋留在石块上的脚印。就像对一个个的传说那样,对此我颔首而笑。
  
  绕岛一周,还可看到格萨尔王挥剑于石头上留下的剑痕、莲花生洗脸的神泉等等,处处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一岛一寺,将神湖的神秘集中地烘托了出来,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的心里涌现。当游艇渐渐驶离扎西岛时,我不由回望,种种传说再次浮现在我脑海。
  
  巴松措又名错高,意为绿色的湖。湖水绿得清澈,绿得纯净,如淡淡的玉石,没有一丝杂质。湖的四周群山环绕,山上郁郁葱葱,苍翠纷涌,原始森林的浓绿似乎包裹着整个湖,将湖水也烘托出了绿意。更有山巅的白雪倒映湖面,壮观而又圣洁。
  
  红教将巴松措当做圣湖,除了它的神秘,圣洁也该是一个因素吧。
  
  忽地下起了雨。高原峡谷中的天气飘忽不定。雨水掉在湖面上,如无数的小精灵,欢腾着,跃动着。巴松措,就在雨丝的掩映里灵动起来,荡漾出一种空蒙而明爽的景象。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