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民俗“十八怪”

襄阳小伙儿杨辉和他的老师王明成用顺口溜的形式,编写了襄阳“十八怪”,文本概括反映了襄阳部分风土人情和历史人文。但这“十八怪”并没有在襄阳民间落地生根,大部分市民只对其中早在民间流传的“早餐吃酒不吃菜”等能说上一两句,对创作者补充的内容“襄阳襄江南面待”等表示“不清楚”或“记不得”。而创作者期望“十八怪”能为襄阳的旅游商品市场打开一个局面也没有实现。王明成老师自费烙刻的一批“十八怪”葫芦,“血本无归”。

  从其产生和传播过程来看,“十八怪”应属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一些地方发展旅游的灵魂资源。“这种文化能快速地将一个地方的特色和信息宣传出去,能极大地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市民间文化爱好者李治和表示,借用“十八怪”来推动襄阳的旅游发展,很有必要。

  杨辉是谷城石花镇人,是一名“90后”,他以襄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荣,因为这份家乡情怀,他也做过不少宣传襄阳的事儿。王明成是襄阳二十四中一名退休老师。2012年,看到外地旅游商品发展得十分红火,而襄阳的旅游商品不咸不淡,师生二人就想在这方面做点文章。

  杨辉说:“在很多地方,‘十八怪’是一个已经很成熟的旅游商品发展的思路。”,当时他们创作襄阳“十八怪”文本的时候,襄阳还没这方面的内容,虽然民间也流传几句,如“早餐吃酒不吃菜”“人力三轮倒着踩”等,但十分有限,而且对宣传襄阳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于是师生两人改变思路,决定从襄阳的历史文化着手,创作他们认为有利于宣传襄阳的“十八怪”。经过反复修改打磨,今年对定下来的文本申请了专利保护。几个年轻人还以“襄阳十八怪”为名建了一个文化交流中心。

  襄阳之前没有谁整理归纳过襄阳“十八怪”,但杨辉和王明成创作的这个“十八怪”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些民俗文化爱好者认为,作者宣传襄阳的出发点是好的,值得赞扬,但这样的“十八怪”因为“怪”得很牵强,所以传播不具备太强的生命力。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