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不是观光 暑期“游学”升温 监管急需升级

  • 2019-06-19
  • 阅读326
  • 评论0
暑假来临,针对青少年群体假期的各种游学产品层出不穷,各大旅行社、教育机构等纷纷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游学产品。但同时,游学机构资质参差不齐,一些旅游平台与教育机构推出的游学产品有“游”无“学”,价格畸高,内容注水,加之家长之间盲目攀比,游学市场一片热闹的背后其质量令人担忧。

  携程旅游网游学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暑期及2018年寒假的预订情况看,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50%,人均团费29000元。而价格更亲民的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以上,增长率达到120%,人均团费在4200元;该平台的游学业务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成长。专家预测,未来三至五年,游学的学校渗透率将从5%增加到20%至30%,游学行业市场规模将会超过千亿元,游学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契机;而游学孩子的年龄日趋低龄化,更是众多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心态的折射。

  游学市场以几何级数在增长,游学产品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追捧。然而,游学市场的供给结构还不完善,粗放、野蛮的成长方式也不免让众多家长为之忧虑。市面上的游学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许多产品和宣传的内容大相径庭,让很多家庭感觉上了当;经营游学的商家抓住了家长渴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将之前普通的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这些产品立即“黄袍加身”、身价倍增,“游学”俨然成了商家掏空家长腰包的“帮凶”;另外,个别游学项目设置不科学,让很多孩子感到身心疲惫,未能达到“研有所得、游有所得”的目的。

  “游学”市场套缰绳旅行才能“有所值”,面对游学市场这块越来越大的蛋糕,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对游学市场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呵护游学市场的良性发展。一方面,需要抬高游学机构的准入门槛,对开展游学项目机构的资质进行明确框定,防止一股脑涌入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经对教育、工商、公安、旅游等部门的责任做了规定,这就需要各部门必须通力配合,对游学的范围、实施主体和承办主体进行实行审批制,确保孩子们在安全的基础上享受到良好的服务,让他们真正在“游中学、学中游”;第三,高端的游学项目因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等各类学科,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加盟,因此个别院校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游学课程,以满足游学市场人才方面的供给。

  游学的目的不是观光,而是通过游的方式去学习、研究和发现,进而激发孩子的探究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把知、行、思统一起来的过程,因此家长们也需要用冷静、理性的眼光看待游学,既要鼓励孩子走出去,又不能互相去攀比,在安排孩子游学时必须进行成本核算、量力而行。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