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壁画中也有众多狗的形象。敦煌石窟壁画中以狗为题材的画面主要出现在佛教经变画、佛经故事画、十二生肖图中等、有些狗的形象是作为背景装饰出现,衬托其主题画面。
敦煌石窟佛教经变画中狗的形象
佛教经变画是敦煌窟壁画的重要题材石内容之一,在敦煌石窟楞伽经变画中出现了许多狗的形象。现存莫高窟的11铺楞伽经变,主要依据武周时期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绘制。分七卷十品,内容多为描绘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城所在的摩罗耶山向众菩萨、弟子、天神等宣讲佛法。画面宏大,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十分壮观。楞伽经变大意谓世间万有皆由心造,经义深奥,富于哲理。据敦煌学专家贺世哲先生研究,楞伽经变画的题材在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的石窟,中国新疆等地的石窟或佛寺中都没有出现,因此,楞伽经变是古代敦煌画师以义理深奥的诸经为依据,独创的经变壁画杰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正是在这些宏幅巨制的楞伽经变画《断食肉品》和《偈颂品》中出现了狗的形象。
《断食肉品》是楞伽经变中的情节之一,禁断食肉是佛教诸多戒律中的重要一条。佛教宣扬普度众生,要想悟道成佛,就要积善行德,大慈大悲,而杀生食肉,罪恶深重,死后必入十八层地狱。楞伽经变宣传禁断食肉思想,在许多小型说法图当中,都穿插了屠宰、肉市、狩猎的画面。楞伽经变中多画有屠宰房,表现屠户屠宰卖肉的情景。其目的是为了劝诫善男信女不要杀生食肉。如敦煌莫高窟晚唐第85窟窟顶东坡依据《楞伽经·断食肉品》绘制的屠宰房内架子上挂满了待售的肉,门前设有两张肉案,一张案子上放着一只已被宰杀的羊,另一张案子上放着肉块,屠夫正在操刀割肉。肉案旁画有两只狗,一只狗爬伏于地津津有味的啃肉骨头,身体硕大、嘴尖耳垂,以墨线勾勒轮廓,身体着为青黑色;另一只狗则伏地仰望,贪婪地盯着肉骨头,期盼着主人的恩赐。此狗刻画的尖嘴突出,尾巴细长,是一只纯黑色的狗。整个画面色彩鲜艳,构图严谨。是一幅保存完整典型的肉肆图。在同一经变画中,绘罗刹食肉的场面,图中有两罗刹鬼面相凶恶,肌肉暴突,正在张开大嘴吃肉,罗刹鬼左侧地上卧着一只黑色的狗,眼露贪光看着罗刹鬼。按楞伽经的教理说,这两个罗刹鬼因前世吃肉杀生得到恶报,才转世成为罗刹鬼身的。画面中狗的形象刻画生动;腿短体长、棱角分明,画面清晰。
莫高窟晚唐第459窟南壁西侧画一只红毛猎犬,此图为楞伽经变表现杀生食肉,破坏佛教戒律的画面。屠宰房中的猎犬正守侯一旁,翘首以盼等待废弃的肉骨头。其狗原画线条已模糊不清,仅有赭红色施彩,狗身体瘦长,尾巴卷曲犹如“剪影式”动物画。形象的刻画出狗食肉贪婪的性格特征。
莫高窟五代第61窟南壁楞伽经变画中有一肉铺的画面,肉案上放着几块肉,主人正在执刀割肉,旁边站着一信徒,两人正在交谈,信徒似在劝说主人不要杀生,不要卖肉。肉案前画有两只狗正盯着案上的肉骨头,着色均为白色,狗的形象简练明快。
虽然以上画面表现屠夫杀生卖肉的内容与佛教宣扬禁止杀生食肉大相径庭,但却真实客观的反映了唐宋时期敦煌肉市屠宰卖肉的景象。形象记录了当时沙洲肉市的一角,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古代敦煌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畜牧业发达的地区,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了许多狩猎和猎户的画面,壁画中的猎户代表着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狩猎者中有的是贵族,也有的是以捕猎为生的猎户。从壁画中反映猎户出猎时必有鹰犬相随,从春秋以来,狩猎者就以鹰犬为伴,如楚文王好打猎,汇聚了天下的快犬名鹰。敦煌壁画中的狩猎场面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反映狩猎场面的画面是作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另一类则属于经变画中的一个情节,宣扬佛教禁杀生、禁食肉的主题思想。狩猎场面的出现则是从反面告诫佛教信徒勿杀生食肉。如楞伽经中出现的猎人,其目的并不是反映当时猎户的生活,而是谴责打猎残害生灵,告诫信徒杀生食肉者死后要遭到报应。
莫高窟晚唐第85窟窟顶东坡《楞伽经·断食肉品》中绘一组出猎图,楞伽经云“以贪昧故,广设方便,置罗網罟,处处安施,水陆飞行,皆被杀害。”画面中的四个猎人精神抖擞的整装出发,在山林间寻找捕杀猎物。四个猎人有带鹰前导者;有握斧拉猎狗者;有持弓背囊者;还有一人回头呼唤猎狗。画面中的两只猎狗一只为白色,其狗以墨线勾勒,体大嘴尖,两耳下垂;一只则为黑色,身长嘴尖,尾巴卷曲,造型夸张,正抬头仰望似在期待主人的赏赐。(图一)从图中耪题看此图也是告诫人们不要杀生食肉。这组画面清晰完整、构图细腻严谨,生动刻画了古代猎人出猎时的形象,他们手中所握狩猎工具,也具有唐代兵器的特点。同在此经变画中还绘有另一幅出猎图,画面中有两猎人牵一只狗带一只鹰,正在山间寻找猎物。同一题材的壁画内容与前者相比,画面构图完整简单。
莫高窟五代第61窟南壁楞伽经变中出现的出猎图,(图三)图中描绘了三位猎人整装出发,在山里寻找猎物,从左起第一人右臂立鹰,肩扛铁锤;第二人右手牵一犬,左肩扛斧;第三人背剑囊。此图中狗的形象简单明快。在同一幅经变中还绘有:猎师屠儿食肉生病的画面,画面右侧一组表现猎师,有三猎人手握狩猎工具,牵着一只猎狗,带一只鹰,在山里寻找猎物。左侧一组画面与右侧内容基本相同,也是画三人,手持工具,带一只鹰和狗,画面表现屠儿。中间榜题“猎师旃荼罗,屠儿罗刹婆,此等种中生,斯皆食肉报,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癫狂”此图的寓意是:即使现在是身强体壮,精神抖擞的猎师屠儿,也都会因食肉杀生而患疾病。(图四)
以上几幅出猎图虽壁画题材内容相同,但不同时代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狩猎工具、衣冠服饰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出猎图中都出现了鹰犬的形象,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古代狩猎者必以鹰犬为伴,体现了狗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用。虽然整个画面内容违背了楞伽经所宣扬的经旨教理,但这些狩猎画面对研究西北游牧民族生产活动、猎户的精神面貌、衣冠服饰和古代狩猎工具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狗的形象除了在楞伽经变猎户和狩猎图中出现外,在此经变画中的譬喻画和众兽听法图中也多有反映。楞伽经经义深奥,历来以难懂著称,释迦牟尼佛在回答大智慧菩萨所提问题时,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难懂的楞伽经变。这些根据譬喻小故事穿插在说法图之间的画面,统称为譬喻画。其画面不仅从多方面图解了楞伽经奥义,也丰富了经变的内容,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鸟游虚空喻是其众多譬喻画的一种,其画面中出现了若干狗的形象。如莫高窟晚唐第156窟窟顶东坡,鸟游虚空喻中绘一只鸟站在牛背上正扭头招呼追随其后的两只狗和一只鹿,它们前呼后应,追逐嬉戏、动感十足,趣味盎然。画面中的两只狗黑白相间,轮廓清晰、抬头翘尾、活泼生动。莫高窟宋代第55窟窟顶东披绘同一题材的画面,一只鸟站在鹿背上,一只狗追逐其后。此狗为一只纯黑色的狗,体短尾长,尾巴向上卷曲,形似现在的哈巴狗。类似这样的画面在其它洞窟的楞伽经变中也多有体现。其画面表现的楞伽经经义是:批评人们对宇宙万物往往依据自心的想象,妄加分别,犹如鸟游虚空,无依无靠。以上这些画面用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动物画图解楞伽经深刻教义的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界各种动物无忧无虑、友好共处的生存环境。同时这些活灵活现经典的动物画增强了整个经变画的感召力。
楞伽经反对杀生食肉,主张“狮子及虎狼,应共同游止”,因此,所有楞伽经变图中都有大慈大悲的菩萨结跏跌坐,为众兽说法的场面。如莫高窟晚唐第156窟窟顶东坡楞伽经中绘菩萨为众兽说法,图中聆听菩萨说法的有狗、虎、羊、鹿等,菩萨抚摩兽头,这些象虎、狼、狗等自然界中弱肉强食凶猛野蛮的动物,却与温顺的羊、鹿等和谐共处,跪在地上聆听佛法,个个都显得驯服温顺。佛教主张,人与动物之间应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即所谓:“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佛教批判狩猎,屠宰,杀生等一切伤害动物的行为。佛教的教义思想恰恰符合了现代人所倡导的热爱大自然,创造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都应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榆林窟元代第3窟千手观音经变中,观音菩萨的手上,除了绘有诸般法器之外,还画了不少动物,有鸡、狗、鸭、鹅、牛、龙、象等,虽然动物形体较小,但精工细作,画的很精致,都是一式两幅,两侧对称。动物都显得宁静祥和,温顺可爱。
敦煌石窟佛教经变画中狗的形象还有不少,如,位于初唐莫高窟第321窟南壁宝雨经变中绘大杂院和畜道地狱图,其画面中也有狗的形象,在此不赘述了。
敦煌石窟佛教因缘故事画中狗的形象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南壁西端,《弊狗因缘》故事画中绘有狗的形象,此画依据《经律异相》卷47《弊狗因一比丘得生善心品》绘制。全画自西向东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大树下圆拱门形建筑,门前坐一比丘,一手后伸支地,一手放膝盖上,两膝屈起。有一狗,低头欲舔比丘。第二个画面:山洞前的床上右卧一比丘,右臂支床,右掌托腮,左手平放于腿上。此故事讲述一比丘前世曾为恶狗,因善待比丘而转世为比丘的故事。内容是:古印度有一位十分富有的长者,家中养有一只弊狗,这只狗特别喜欢咬人,一般的人都不敢走进长者的家门。有一天,一位聪慧过人的比丘,到长者家中化缘。当时弊狗正熟睡于门外,对比丘的到来全然不知。当弊狗醒来时,看到长者已为比丘备下丰盛的美餐。弊狗心想:“既然你已经进了长者家门,我也奈何不了你,但是,如果你独享美食的话,等你出门时,我一定要咬死你,再食你腹中美食。如果你能与我分享美食,我就放过你”。比丘此时已经知道了弊狗心中的想法,于是把食物平分,给了弊狗一份。弊狗被比丘的行为所感动,萌发了善心,低头前去添比丘的脚。然后又卧在门外。不久,那些曾被弊狗咬过的人,用剑砍掉了弊狗的头。弊狗被砍头后,转世投胎于长者夫人腹中,但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后来弊狗又转世投胎降生在另一个国家十分富有的长者家中。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看见一比丘,便前去迎接,请求父母同意他拜比丘为师,并供养受戒,最后皈依佛门。
画面中表现弊狗舔比丘和弊狗转生后求为沙门的情景。画面曾被烟熏,模糊不清。《弊狗因缘》故事画在敦煌莫高窟仅此一例,尤为珍贵。
敦煌石窟十二生肖图中狗的形象
莫高窟初唐第96窟是大佛殿,雄伟壮观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大佛殿的门两侧,清代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绘制了十二生肖图,大门南北两侧各绘六个画面,门南侧第一幅图绘制了十二生肖中狗的形象,在一庭院中主人牵着一只狗走出屋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狗的形象跟我们通常看到农家大院饲养的看门狗差不多,完全世俗化的画面,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敦煌石窟壁画中狗的形象众多,以上列举也只是其代表作品,还有更多关于狗题材的壁画作品,需要更进一步的收集和整理。
狗文化源源流长,从原始岩画到两汉、魏晋的墓室画像砖以及敦煌石窟壁画中都留下了许多活灵活现以狗为题材的画面,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和真实生动的画面为研究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及狗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樱花季之东京大阪暴走攻略(2019-04-15)
樱花季之东京大阪暴走攻略(2019-04-15)
樱花季之东京大阪暴走攻略(2019-04-15)
樱花季之东京大阪暴走攻略(2019-04-15)
樱花季之东京大阪暴走攻略(2019-04-15)
台州美景串串烧(2019-04-11)
悠哉悠哉情迷薄荷岛(2019-04-11)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