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文化

  • 2017-10-17
  • 阅读1176
  • 评论0

历史文化

山水文化

桂林的山水文化实质是中原文化,起源于兴安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将先进的中原文化输送到整个岭南。桂林的山水文化以桂海碑林为载体,摩崖石刻多达2000多件,达世界第一。其中可称文物国宝的摩崖石刻有伏波山的米芾自画像等,可谓“看山如观画,读山如读史”。

城中城是靖江王城,南天一柱独秀峰是其中心,东西绵延、挺拔俊秀的叠彩山正好成为独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山”。王城之北有铁封、鹦鹉两山作为屏障,东有漓江为其庇护,西有桂湖形成依托,南有榕杉湖构成附丽。加上桃花江的锦上添花,象鼻山、伏波山、宝积山的巧妙点缀,一个举世无双的山水城市就这样浮出海面。

民俗文化

距桂林市100公里的龙胜是瑶、侗、壮、苗等28个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因而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社交婚俗。著名的龙脊梯田境内,布满了浓厚民族风情的黄洛瑶、银水侗寨等民俗村寨。桂林市临江路两江口,又建有漓江民俗风情园,将瑶、侗、壮、苗族的文化、艺术、民俗、歌舞、餐饮汇聚一体,在欢歌中体验民族风情,令人流连忘返。

瑶族有传统舞蹈长鼓舞(又称黄泥鼓);侗族以其民间戏曲“侗戏”和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的建筑艺术为长;瑶家的“打油茶”有客必敬情谊深;壮族特有“歌圩节”(又叫“三月三”)、“抛绣球”及“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苗族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和“踩月亮”(亦称走寨)、“游方”(又叫赶坡会)、“对歌十八规”等表达情感的方式。

民歌文化

桂林民歌种类繁多,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江河沿岸,在漓江一带和桃花江沿岸颇为流行,曲调热列奔放,节奏感强,一般一人领唱,伴以铿锵鼓声。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更多相关博文

白龙潭(2019-11-02)

真武庙(2019-11-02)

焦作市净影风景区(2019-11-02)

陪嫁妆村(2019-11-02)

凤凰岭(2019-11-02)

云台天瀑(2019-11-01)

锦绣云台温泉山庄(2019-11-01)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