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 2017-10-10
  • 阅读725
  • 评论0
黄山,原名黟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主体以花岗岩构成,最高处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之称,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1990年12月黄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黄山风景区以四绝三瀑、玉屏景区、北海景区、白云景区、松谷景区等风光闻名于世,其旅游时间四季皆宜,春观百花竞开,夏观松、云雾,秋观青松、苍石、红枫、黄菊等自然景色,冬观冰雪及雾松。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

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5.7-4.4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裂解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3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约4.1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古扬子海)。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

进入侏罗纪以后,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改造黄山地壳的地貌。
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活动,地壳下部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地壳内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岩浆由边部向中央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时,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在深部地壳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

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覆盖在岩体上的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

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山运动使地壳抬升,黄山也相应升起,同时经受剥蚀,形成了花岗岩峰林。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经历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过程,形成了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

前一篇:< 状元洲
更多相关博文

白龙潭(2019-11-02)

真武庙(2019-11-02)

焦作市净影风景区(2019-11-02)

陪嫁妆村(2019-11-02)

凤凰岭(2019-11-02)

云台天瀑(2019-11-01)

锦绣云台温泉山庄(2019-11-01)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