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立盐场于梧州。汉苍梧郡曾设盐官,宋有漕司,明设盐运司。从广东买盐用“十丈木马船”运至梧州,等候桂林船(中船)来转发。“冲凌于狂波巨浪之中,奔走于严霜烈日之下”,一年一运。桂林盐街是粤西盐的一大中转站。运盐船队从梧州溯桂江至桂林,自水东门上至行春门河岸,便成为卸盐码头;沿岸约500米地段成为贮盐之地,并由盐场、盐栈而逐渐发展为盐街。盐船泊集,樯桅如林。一溜砖木结构房屋依岸就势而建。靠河的部分地势低下,多为贮盐仓库,盐包成垛成墙;临街一面则为铺面和住房。由于终日肩挑批发,盐包出入,所以盐街屋内和街面尽为盐水浸渍,竟日湿漉漉的,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盐碱味。那店铺伙计和挑夫都有一块黑布长巾,垫肩和汗巾兼用,也总是渍满了白色的印痕;因食盐含有碱性,他们的一双手掌粗白皴裂。盐有消毒、杀菌的功效,长期被盐水浸渍的地方,蚊虫无法滋生,这也许就是盐街一带夏季无蚊的原因。
桂林盐街为历代政局安危之所系。元至正年间(1341-1368),乜儿吉尼以中书省平章政事兼肃政廉访使,为防御红巾军而大修桂林城墙,“遂捐官俸贸易海盐,获倍称之息。版筑经费,计银二十万两,皆取给盐利。”在正常年景,盐街除直接供应市区食盐之外,还供应桂北的灵川、临桂、义宁、龙胜、永福、百寿以及兴安、全州、灌阳、资源等县(平乐、荔浦、恭城等县则多由平乐盐铺分发供应)。而在上世纪中期,即桂林沦陷期间和光复初期,由于日军侵华战争的破坏而盐运断隔,桂林盐街也变成一片废墟,因此桂北居民仰给食盐无着,曾一时盐贵如金;且盐担遭劫事件时有发生,山区居民食盐尤为艰难。于是便有被迫民间土法熬盐之举。即搜取墙根因潮湿而长出的一种白霉(俗称硝)和农家住房便桶下面长期受尿水浸渍的泥土(尿水含有微量盐分),架大铁锅猛火熬制而成,俗称硝盐。然其咸味大减,平日放一匙盐煮的菜,用硝盐则倍之。
兴安盐埠位于兴安县旧治西南3里的灵渠西岸,今名三里陡村,古称盐埠。因宋代以上,湖广衡州、永州二府尽食淮盐,路经长江、洞庭湖而南运。而兴安盐埠仅靠广东盐从桂林盐街拨运供应兴、全、灌、资数县,算个“二级盐站”吧。时至元末明初,江淮一带红巾军起,淮盐运输中断;又加以广西当局向朝廷力争“军门盐利”,并得到皇上的支持,于是粤东之盐“始达之粤西、湖南矣。”如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兵部尚书唐铎率兵征伐南丹一带农民反抗,朝廷又命监察部御使严震直征调军民近万人通修灵渠,其军饷和工程费用皆仰仗盐税,故朝廷命广东二提举司运盐85万引(每引重1750斤,分14包)至广西桂林。其中大部分又从桂林运至兴安盐埠,再顺湘江和驿道运往衡阳、长沙。从而长沙、宝庆、衡、永四府及郴、道二州,都食用广东盐了。兴安盐埠因此成为漓江、湘江运盐的枢纽。三里陡村也因之沿渠建街,店铺成排,船来人往,繁盛一时。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末湘桂铁路、桂黄公路通车之后,灵渠水运才逐渐萧条,兴安盐埠亦为车站所取代。
今日的三里陡村尚存历经劫难而保存至今的3座旧盐铺。老盐铺位于街道的最南端,细瓦山墙,一如明清建筑风格。门口有路直通灵渠码头,码头边上有卸盐过秤的场子,也一律用石板和条石铺砌。由于长期被盐水“咬”蚀的缘故,石板多呈凹缺剥蚀,麻麻癞癞,像用旧了的搓衣板。场子上还遗留一个专门称盐用的100多斤重的石制大秤砣,“文革”中怕被当作“四旧”破坏,村人将其沉入灵渠,长期杂草淤泥覆没。直到2002年3月28日经文物部门挖掘出土。今陈列在灵渠公园四贤祠内展厅的入口处。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