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古镇上空的天际线竟然如此谐调。那塔尖、屋檐、翘角,以及廊棚与水阁,石桥与木船,河道岸线与纵横街巷,歪斜垂柳与粗壮枫杨,街后的高大水杉与蓝天白云,上上下下、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相映相融,浑然天成。
如今被许多人提到的乌镇,多半指的是乌镇的东栅,这里有参差水阁和枕河人家,有林家铺子、益大丝号、茅盾故居、修真观、百床馆、大染坊、观前街及其广场等景点。至于远在三里以外的西栅,可能好多游客都没有去过。
历史上的乌镇,以市河(古称“车溪”)为界,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分属两府两县辖治。新中国成立后,才将两镇合并统称为乌镇。现今的乌镇,仍然由东栅、西栅、南栅、北栅组成。
东栅很出名。1999年,这里进行保护性改造,2001年向游客开放。10年来,东栅差不多成了乌镇的代名词,也成为浙江省内年接待游客最多的单个景点。
自2003年至2007年,中青旅独具慧眼,以非凡气度,投资近10亿元,将原来凋敝乃至破败的西栅,进行修缮、保护和改造、整治,完成了对9000米河道、72座古桥、25万平方米古建筑的改造和修缮,重塑了一座体态完整、品貌端庄、容颜依旧、气韵灵动、天人合一的百年经典古镇。
西栅的规模是东栅的3.5倍,西栅的河道之长和石桥之多位列江南各大古镇前列。如果说乌镇是苏南浙北环太湖流域众多古镇中的皇冠,那么,西栅就是皇冠上那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西栅之美在于清静。由12座小岛组成的西栅古镇,凭借72座古桥,交错串绕,铺陈出曲曲弯弯的9000米河道,织出一幅恰似《清明上河图》的水墨画。由于古镇四周环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景区,所以,当游人来到西栅,所有车辆一律停泊在景区大门外的大型专用停车场,然后步行“入关”。通关后,要么摆渡到对岸,要么乘坐专用的环保电瓶车到接近主街的定点场所,剩下的路程多则一刻、少则三五分钟,步行才能到达各式民居或宾馆酒店。当游人的脚一踏上那由麻黄条石整齐排列、绵延铺展的长街短巷时,心自然就会慢慢静下来。看着三五成群的游人迎面走来,或两两三三的游人从身后擦身而过,或者偶尔也会碰上“独行侠”一般的靓女俊男,若有所思地驻足于桥头、河埠、巷尾……你会恍恍然,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只有小说和电影里才有的那种百年前的小镇。
西栅远离城市和工业区,没有车马喧嚣,甚至连自行车的铃铛声和小贩的吆喝声也少有,有的只是游人之间柔声细气的攀谈和摩肩接踵响起在石板街上的一串串脚步声。
在西栅,就连春天的暖阳和秋夜的月色,也仿佛滤过一样,格外清澈纯净。西栅的清静之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安全。她的封闭式“一卡通”,让游人感到十分安然。
西栅之美在于整洁。经过5年的精心装扮,西栅已出落成为端庄、典雅的大家闺秀。如今西栅古镇每一段河流通畅、清澄,每一座石桥沧桑、古朴,每一条街巷整洁、干净,每一幢民居“风韵犹存”,乃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还原了本来面目。即使细心的人,喜欢关注细节的人,对西栅景区家家户户的“客栈”软环境,也很难挑出小毛病。经统一设计、装修、改造后,民居客栈户户家家的租屋,或大或小,或沿街或临水,或楼上或楼下,统统拥有星级宾馆的条件。客人所用床单、被罩、枕套和洗漱用品等,也都由旅游公司统一配置,挨家逐户进行回收和派发,包括每家每户所需的餐饮给养也都由船工们负责往返送货,日常生活垃圾回收也是如此。客栈一日三餐在同一时段只能开两桌餐,住客多时,如需用餐也要等候下一拨。而且,每家每户菜单上的价目表也由旅游公司统一制发。据说,景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大家无序竞争。客人吃住在西栅古镇,多了一份从容,少了嘈杂、拥挤,游客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西栅之美在于和谐。这种和谐,“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凶吉”。放眼望去,古镇上空的天际线竟然如此谐调。那塔尖、屋檐、翘角,以及廊棚与水阁,石桥与木船,河道岸线与纵横街巷,歪斜垂柳与粗壮枫杨,街后的高大水杉与蓝天白云,上上下下、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相映相融,浑然天成。西栅的和谐,还在于她的色彩美。她以浅灰浅绛为底色,衬以粉墙黛瓦、木栅石栏、绿树碧水,点缀其间的还有家家户户门前屋后一簇簇并不过分喧闹的花花草草,少了大红大紫的艳俗闹腾,却更能让游客体味到一种远逝了的古韵。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