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乘着风驰电掣的列车驶过湖南岳阳,我都会想起岳阳楼。江南的三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看过两次,南昌的滕王阁也看过两次,而只有这名扬天下的岳阳楼,一次都没有看过。所以这次到衡阳参加杂文研讨会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岳阳楼。
我到岳阳的时候,正下着雨。不是小雨,而是中雨。不是阵雨,而是连阴雨。江南的天气,真的让人捉摸不透。11月中旬,已入初冬,怎么还有淅淅沥沥的雨,一连两天下个不停?但无论什么样的雨,都挡不住我的脚步。
从岳阳高铁站到岳阳城,打车只须20分钟。把行李放到宾馆,我就赶紧问岳阳楼怎么走。前台的服务员用手一指:“从门口坐7路车,到终点就是。”车很旧,人很少,我突然想起,这里的官员,是不是更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车到终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广场和一个新修的城楼。我急忙撑起伞,问路人:“这里是岳阳楼吗?”一个中年男人目无表情地告诉我:“这里是巴陵广场,岳阳楼在西边。”广场很大,但没有一个游人。我打着伞,踩着水,慢慢地走向洞庭湖边。感觉这个世界,一时间变得非常空旷。这时走过来一个穿着雨衣的中年妇女,弯腰捡拾广场上的废包装袋。走近一问,原来她是这个广场的清洁工。她告诉我,广场中央这组大雕塑,叫“后羿射巴蛇”,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她还说,岳阳人的生活非常幸福,鲜鱼比青菜还便宜。没想到,这个月薪只有1100元的家庭主妇,心态竟然这样乐观。
从巴陵广场到岳阳楼,要经过一条汴河街,也可以沿洞庭湖岸而行。汴河街是近几年开发建设的仿古建筑,两旁的小店,出售的都是地方特产。正是在这条街上,我知道了湘莲、银鱼和银针茶,被称为“洞庭三宝”。并在一个小店,买了一只手工制作的“木蛙”和几只“蜻蜓”。
雨在下,人在走。下午三点,终于走到岳阳楼的大门口。本想请个导游,可人家说,就你一个人,就跟前边的四个小伙走吧。四个小伙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当地人,三个外地人。当地人兴致勃勃地请他的同学来看家乡美景,所以请了一个叫“小喻”的姑娘做导游,我便跟着沾光了。
《岳阳楼记》读过多遍,但不知道范仲淹并没有来过岳阳楼。远见卓识的滕子京,不愧为一代名臣。重修了岳阳楼之后,他便说:“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岳阳楼重修竣工后,他便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并写了一封求记书,同时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看图作文”,竟又如此入木三分,大气磅礴,让人惊叹不已。
我多次想像岳阳楼的模样,但却不知它已重修过57次。岳阳楼原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如今,在岳阳楼景区,又仿造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时代的岳阳楼铜制模型。听导游小喻讲,岳阳楼的规格、形状、内容、含义,一直都在变。数点征帆天际落,一场风雨一场梦。
岳阳楼经历的风雨太多,留下的故事也太多。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据说当年吕洞宾先后三次在岳阳喝得酩酊大醉,却没人搭理他。为此吕洞宾吟诗一首:“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一个外地的游客,把自己灌得烂醉,谁知道你是干什么的?看来任何人的知名度,都是有限的。出门在外,还是少喝点酒为好。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