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济源王屋山(河南)

  • 2016-08-15
  • 阅读1802
  • 评论0
  在河南和山西交界处,有一座很大的山,与太行山亲密地像兄弟般手拉着手站在一起,她就是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济源王屋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一座山必须充满历史底蕴才能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当我们进入景区后,第一感觉就是它的空灵之气。从停车场出来没走几步路就看到了一棵极粗的树,目测得有8人才能合抱。导游说,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银杏树,占地亩余,有“世界植物活化石”之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神奇的不老不死之树。千百年来,这棵银杏树吸日月之精华,蕴王屋山之灵气。距银杏树不远处还有一口“不老泉”,万年不绝。这二者万古相伴、珠联璧合,被人视为爱情永恒的象征,是极佳的爱情誓盟之所,也是一幅大自然绝创的双寿图。
  
  不多时就走到了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也即王屋山之阳。那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的山脚下就是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相传愚公村的人每天要到小有河去取水,正是这条大山梁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所以愚公要带领他的子子孙孙挖掉它。现在这条大山梁的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到达峰顶后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天圆地方”,一座四四方方的三层阁楼耸立在峰顶北侧,高大的棕色建筑压在头顶反衬出峰顶的地面低矮而局促,这令我萌生出些许的失望,甚至有点儿怀疑坚持来登这座山的意义。大诗人刘禹锡在那首送他哥哥归隐王屋山的诗中描述的天坛峰顶及其月夜之景该有多么美啊,站在那个圆圆祭坛上,起码可以御八面来风,览四面众山,观日月东升西落,祭苍天如似穹庐。可眼前的一切实在与想象中大相径庭。我随即转身绕地而走,向山外观看,哪知目光所及,群山奔涌,天高地阔,心胸为之一开。王屋山的最高峰天坛峰的王者风范在眼前尽显无余。感到所在之处实在高妙,这才是天坛峰的本来面目。我想坚持是对的,人生中总该用那么几件事来传达坚持的意义。
  
  山中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数代帝皇,道家鼻祖,文人墨客,医家圣手,乃至求道问仙者都曾络绎不绝地来到王屋山,在白云青峰间留下他们的足迹、诗文、手书,还有口口相传的故事与传说。这是一个半神化的世界,是一个围在白胡子老爷爷身边可以听许多好听故事的地方,是一个可以细细品味的地方,可行色匆匆的我们如蜻蜓点水般的来去,将偌大的一个王屋山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身后……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