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读陶渊明的“结庐在仙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时,我总觉得“桃花源”只不过是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后来乱翻史书,才发现“桃花源”确有史载、实有其地。《湖南通志》地理卷清楚记载了它在武陵境内。《太平御览》所录《武陵记》及《宋书·夷蛮传》中关于武陵蛮人的传说,都写到了与陶渊明笔下所记载的“桃花源”相似的境界。史书上还说,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期到刘宋初期,中原混战,老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深山老林寻找“世外桃源”,造成国家“人口锐减”。因此有人说,桃花源并非个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陶渊明用文学的笔调将那个时代的原始风貌和原始文明的图景刻画出来,才令后人觉得那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是虚构的。可是,没有亲眼所见,我对这世上是否真有这么个“世外桃源”还是心存疑惑的。等我们到了重庆酉阳县城北500余米处时,我的疑惑减少了许多。
走进眼前这个“桃花源”,还真感受它跟《酉阳直隶州总志》说的“核桃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没什么差距。一条名曰“泉孔”的小溪,自上游潺缓而来,穿过片片桃林,看不到头、望不见尾。真是“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跟《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进入洞里,但见一架木梯盘旋至洞顶。拾级而上,就看到了题有“太古藏书”的藏书阁。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期间,咸阳一个书生背着大量经卷,逃到武陵山,将经卷藏于此洞,使经书躲过了一场灾难。
沿着秦人栈道拾级而上,我们终于站到了桃源村头。悠悠的白云、汨汨的溪流、迤逦的板屋仿佛就是这儿山水的衣裳、笑语和饰物,那一座座板墙茅瓦的屋舍,悄无声息地被那青山绿水环绕浸染,展示出来的似乎就是陶渊明期待的“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尤其是那些木屋内一串串火红的海椒、一袋袋喷香的稻谷、一件件耕田的农具,加上蜿蜒的竹廊、传统的作坊、原始的民风,一下子就把我们“倒”进二千多年的历史里,让我们这些久住钢筋水泥中的所谓的现代都市人领略了到鸡犬相闻之声和“桃花源里好耕田”的世外仙境……
站在桃源村头,我对“桃花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诗性与理性的思考。如果说这儿真是陶渊明寄情的那种“山水”,也是他鼓吹和宣扬一种“归隐”式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那么,山水田园所蕴涵的生存和生活哲理,早已转化成为一种生态与精神的神韵,铸刻进一个民族的血液。尤其是眼前的“桃花源”与当今时代人们渴望“原生态”目标是一致的。所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和概念上“乌托邦”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愿在中国的大地上繁衍出更多更美的“桃花源”。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