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原建有殿堂庙宇,且儒、释、道俱全,时间大约是在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最前边的是“文昌阁”,为儒教建筑,共三间一院,内塑孔子圣像。中间一处为“娘娘殿”,大殿共四间,内塑娘娘圣像,东西廊房各三间。据山上明崇祯时“棘梁山重修金山庙宇桩塑金身碑记”及同时代所立《玉皇阁落成碑》记载:东原郡(东平旧称东原)西距城五十巡检司,棘梁山旧有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娘娘殿、真武庙等。可见,此山古时就有“碧霞元君”与“真武大殿”,且庙貌森严。
传说当年《水浒传》梁山好汉晁盖、吴用、刘唐、公孙胜、阮氏三兄等人“智取生辰纲”之后聚于此山。
司里山两块巨石称“千佛崖”,该崖东西长32.2米,南北长14米,最高处11米,看它的形状,东崖似印,西崖似匣,远看又似城堡。两崖壁上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共788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现在的共计480余尊。分别为北朝、隋、唐、宋、元、明六个造像区,其中“三教合一”是此山造像在山东及我国北方乃至全国年代最早、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造像群。
其中最大是释迦牟尼造像,高7.50米,左为老子像,右为孔子像,三像旁又各有僧徒侍立像,三像从身高可为中国北方最大造像之一。造像分别有“释迦牟尼”、“太上老君”、“文宣王”题记。三像东崖又雕满大小不等的浮雕造像,并有大齐皇建二年即(公元561年)纪年等,此区造像均体现北朝造像风格,面目方圆,额宽颐丰,仰眉直鼻,身姿矮壮、丰圆,通肩袈裟,偏衫、短摆。崖东为隋代造像,所造为十二光相佛像,或立或坐,或结跏跌坐,其造像风格基本与北朝相同,只是面目雕刻略显瘦削。
西崖上与北西面为唐代造像区,唐代造像因受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与以前从风格上大有不同,从面相上,佛像多以饱满温和艳丽,鼻高目深,眉眼弯曲,唇厚嘴短,五官适中,菩萨皆方圆丰腴,两耳下垂。身姿上,体态丰满,线条优美,且上下左右不对称。服饰上,佛多袒右肩,菩萨袒露上身,饰颈圈等。摩崖造像多以民间为主。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