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 桃花林中的红瑶族

  • 2016-04-02
  • 阅读2189
  • 评论0

世界的瑶族在中国,中国的瑶族在广西。八桂大地上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的盘瑶等等

世界的瑶族在中国,中国的瑶族在广西。八桂大地上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的盘瑶等等。而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则是瑶族中的另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泗水、和平乡一带的山区里,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光阴,瑶女的嫁衣

正月初一,天还蒙蒙亮,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村,13岁的潘巧平就在睡梦中被妈妈的叫醒,“快起床了,得赶早在乡亲们起床前去水井许个愿。”

潘妈妈拿起昨夜已准备好的3支缠有红纸的香递给了女儿,她自己拿着水瓢、鞭炮,拉着女儿匆匆赶奔村里的水井。水井边静悄悄,潘妈妈连忙让女儿插香祈祷:“水井公、水井奶,给我喝口新年水,教我乖、教我巧,教我会挑大虫爪(老虎爪)。”据老人说,这样做,慢慢长的女孩子会越来越心灵手巧,绣起花衣又快又好。

以上的这一情景,是红瑶民族每个女孩长大成人前必须举行的“吾家有女初长成”仪式,这一天,也是瑶女开始了人生学绣花衣的第一步。

说到老虎爪,龙胜红瑶族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皇帝与其随从上山打猎,由于皇帝走得快,一下子就将随从甩得老远,独自进入了深山,结果迎面碰上一老虎。皇帝射虎不中,正在这生死关头,一瑶族姑娘从旁边射中老虎。皇帝为了感谢其搭救之恩,砍下老虎爪说:“朕今日没有什么贵重之物答谢,就以这只老虎爪作为朕的玉玺,今后凡持有老虎爪玉玺的人,见朕不须下跪。”随即用老虎爪沾上老虎血盖在瑶族姑娘的背上作印玺。此后,红瑶女的花衣背部都绣着一对老虎爪,世代相传至今。现在老虎爪泛指红瑶花衣。

在有着“世界长发第一村”的黄洛村,83岁、身体硬朗的潘凤宣老人坐在自家木楼里,正在一块蓝靛染制的黑土布上绣着各式鲜艳的几何图案,连老花镜都不用戴。

看到记者感兴趣,她连忙翻出她最近完成的“作品”,像孩子般炫耀着,一件黑色土布衣服,领襟、衣背、胸前及袖口处饰大面积的挑花和织花,手工之精细,色彩艳丽,让人叹为观止。“这是为外地读书的孙女绣的嫁衣,不管孩子将来在大都市有多时尚,嫁人还得穿花衣的。”

“红瑶女孩子不会绣花会被人‘讥笑’的,”潘凤宣老人说,过去红瑶流传着一首歌谣:“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对瑶女来说,花衣贯穿一辈子的美丽证物,幼时,织花衣是人生必修课,为人妻时穿花衣,为人母后传授女儿……

过了年开始吃30岁的饭的潘永艳,在村里开了一家饭店,立志先立业后成家。由于黄洛因长发而出名,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潘永艳应接不暇。对记者的问话几乎是半天不回一句,但一提到花衣,她两眼开始发光,“嫁衣得自己亲手绣才有意义。现在忙,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坐下来绣绣自己的嫁衣,”聪慧的潘永艳悟性很高,常常是看别人绣两下她就学会,“妈妈年纪大了,眼力不济,我得绣上两件,一件留给自己做嫁衣,一件做生日礼物送给妈妈。”孝顺的潘永艳说道。

绣织 花衣的灵魂

听说我们想见识一下绣、织手工艺全过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50出头的潘继凤放下手中活计,拿出针线、土布,不用描图打草稿,仅凭她那双巧手,对准线路布眼,从衣领处往外推算,按每幅花应占的位置,用白线先绣出方格缝出记号,再在白线外围绣上蓝线,然后按预先安排的位置,用绿线绣上图案的框架,接着开始用各色丝线往框架里填,银针不停穿梭着,看得记者眼花缭乱。

“瑶绣多为平绣。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反面绣法,挑时不看正面,而是从反面运针,但正面却显得十分平整,纹路清晰。”刺绣是瑶女必学的手艺,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一件花衣是否绣得成功,全看一个女孩子的刺绣水平了。”

“织腰带、头巾多是用棉纱、麻纱为材料作经线,各色彩线为纬线,通过机杼或手工织成的,所以织腰带最初的工序就是理出经纬线。”潘继凤边说边麻利地将两个木桩分别摆放两头,用石头压稳,中间放上两块木枋,“织多宽腰带就要多宽距离,”边说边将红白绿各色线搭配好,拉开,随着“咔嚓,咔嚓”声,织机的各色彩线上下沉浮着。

“为了保证编织紧密,便于绕满线的梭穿引于纬线,需要用布刀压紧。”潘继凤边拿着布刀固定纬线边讲解。布刀是用优质的杂木制成,也称“打纬刀”,刃薄背厚,布刀厚背处挖空,两端弯如牛角,便于手握布刀将布打紧,“这样腰带会显得紧密细致。”

接着潘继凤又拿出一条细细的、打磨得油光发亮的竹片,用它挑起一根根经线,“腰带上的色彩斑谰图案就是靠它挑出来的。”

“绣一件花衣需要一年至三年时间,费时且繁琐。现在多数瑶女都绣些腰带、东把和头巾兜售,东把和头巾二三十元一件,合适的价格和纯手工刺绣很受游客的青睐。”东把是瑶话,是瑶妹子穿裙时吊在裙子两边的装饰品,长五寸宽两寸的长方形花片对折而成,下头吊有丝线花须,很是漂亮。

“那些被巧手瑶女绣在衣服上、记录着红瑶民族生产、生活的飞禽走兽、药用花草、农作物等图案,早已成为红瑶最具民族特征的文化符号。为此,红瑶服饰还被入选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了。”潘继凤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潘继凤口气急转直下,忍不住叹起气来,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观念也在改变了,加上传统瑶服制作繁琐,耗时长,很多人直接到商场买成衣还来得方便。加上女孩子求学的求学,出门打工的打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像长辈那样自幼学习绣花织布,红瑶服饰慢慢淡出瑶族人们的生活中。

更多相关博文

白龙潭(2019-11-02)

真武庙(2019-11-02)

焦作市净影风景区(2019-11-02)

陪嫁妆村(2019-11-02)

凤凰岭(2019-11-02)

云台天瀑(2019-11-01)

锦绣云台温泉山庄(2019-11-01)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