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村落留住“老味道” 亟待多方式保护

  • 2015-12-21
  • 阅读601
  • 评论0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火了,其拍摄取景地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也火了,土窑洞、石碾子、老县城、黄土坡……时光在高家堡镇刻画出了沧桑的岁月痕迹,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停留在当年的模样,这个比神木县老城还要大三龄的传统村落,在沉淀了许久之后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陕西遗存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今,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古村落却在城市文明与建筑的大潮中逐渐走向没落。

在我国,传统古村落专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风貌、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古村落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古韵氛围,不仅使古村落成为远离闹市的一方静谧之所,其美学价值还对完善新农村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有益的借鉴。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今,陕西步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村落却在城市文明与建筑的大潮中逐渐走向没落,被大量拆除、改造和合并,荒草丛生、断壁残垣随处可见,车马稀少,鲜有人声。

陕西传统古村落分布较为分散。陕北地区的古村落多以窑洞式建筑为主,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处,其中榆林10处,延安7处;陕南地区的古村落汇集了大江南北的各式建筑的特色,保存较好的约有14处;关中地区自古就是帝王文化的所在,可是岁月销蚀与战乱破坏,这里的古村落只剩下了12个,其中多数还是在渭北地区。近年来,陕西省一些传统古村落由于建筑破败严重无法修复,加之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古村落的凋敝和损毁。此外,过度旅游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村落的环境。

传统历史村落亟待多方式保护

在咸阳市旬邑县(旧称三水),清朝时出过一个比皇帝还“奢侈”的家族——“三水唐家”,财大势大名扬西陲。如今,在旬邑县城东北七公里处半坡半崖的唐家村,老人们都说,唐家的过去简直比皇帝还奢侈。“三水唐家”原是当地财主,从清代道光五年开始,到同治七年末,经过43年的不断发展建设,形成了拥有戏楼、嘉善、庭院式建筑87园、房屋2700间,规模庞大的唐家大院。

经过走访调查,村内现有古树2棵,树龄分别为400年和1100年,作为村落的历史活标本受到保护及重视的同时也为延续村落生态及历史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唐家村的建筑特色更是形式丰富,一是民居建筑,唐家村传统建筑多为四合院,砖木结构,基础多为石砌。院内置天井,飞檐斗拱,多进数重院;二是著名的景点唐家大院,采用传统的民居四合院形式,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建筑雕梁画栋,十分精美,营造出家族制度的威严和封建制度的森严,现仅存两进相毗连的三院和其他两院及一座完整的墓葬;三是建于1851年的唐家陵园,为唐家第六代地主唐廷铨陵墓,墓园采用南北向布局,轴线居中,主路沿中轴线伸展,串联整个墓园。主体建筑墓穴坐北向南,位于轴线端点,呈庭院楼阁式形制,顶部以脊兽和琉璃瓦装修,富丽堂皇。山门、牌楼、墓穴贯穿整个轴线,轴线两侧设置有石人、石马等翁仲,整座墓园的布局排列有序,构成了一组完整肃穆的空间序列。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村里的布局基本保持了原样,甚至一砖一瓦都还是千百年前的模样。但是,与大多数古村落的命运一致,历经岁月变迁,唐家村依然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颓败之势。

绥德县贺一村位于绥德县城东20公里处,隶属白家硷乡,是我省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村内的党氏庄园2013年5月3日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落历史悠久,是明末清初山西朔县党氏来陕北屯田戍边而建。村落选址考究,依山就势,以窑洞为主要建筑,是陕北高原上最完整且最具有特色的城堡式民宅群落。现状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共计21处,窑洞百余孔。

神木县柏林堡村位于神木县解家堡乡境内,距离神木县城25公里,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初年,是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一。古堡方圆三里二,建于地势较高的山塬上,四面城墙、东西城门及堡内炮楼、钟楼、三官庙保存较为完整。

从地域来看,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历史上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如,关中西、北部山区,陕南地区,陕北的黄河沿线及历史上的大漠边陲。关中平原的中部,陇海铁路及国道沿线地域,分布很少。据有关调查,全省现存古村落572个,目前具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传统村落仅30个。列入国家级名录的村落占全省村落的比例仅为5.24%,与全国以及其他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陕西30个村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为挽救濒临消失的传统村落,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启动了全国传统村落调查工作。近年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强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把脉村落保护,延续古韵乡愁,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3年该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古村落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调查对象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

记者了解到,调查充分利用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申报材料等现有资料,确定需要调查的村落,社会团体、学校院所、专家学者等社会各方也提供了符合条件的村落信息。同时,各县(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组织进行入村调查,按“一村一表”要求填写登记表,拍摄相应照片和提供有关图件,提出古村落保护意见进行上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通过这次调查,进一步加强对陕西省古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展示古村落文化风采和地域特色。

2015年4月,省住建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制定了《陕西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认定了171个具有陕北窑洞、北方传统四合院、关中四合院、关中地坑窑、陕南徽派院落特色的传统村落为陕西省首批传统村落。同时要求各市住房城乡建设、财政、文化、文物部门(以下简称“市级四部门”)要继续对有传统建筑、传统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村落开展调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空白地区、边远地区,开展传统村落再调查,建立“一村一档”。

抢抓国家增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机遇,省住建厅迅速组织各市县积极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截至目前,我省共有30个村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省住建厅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技术指南,组织专家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规划进行了技术审查,指导各地策划包装项目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经过积极争取,三原县柏社村等12个村的284个项目已列入了中央首批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此外,还充分利用调查成果,编辑出版《陕西传统村落》图书,向社会宣传传统村落,扩大影响力,营造良好的保护发展氛围。

各市县四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本行政区内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制定,监督规划实施和建设项目的落实。在推进撤乡并镇、撤小村并大村、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中,各地严禁强行撤并传统村落,注意保护古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立传统村落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进行跟踪监测。

据悉,省住建厅将继续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不断深入梳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合理确定保护对象,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加快编制发展保护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将组织传统村落保护技术研发,编制传统村落保护技术指南,组建传统村落专家组,参与村内建设项目决策,现场指导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同时加强传统村落建设督查,严格执行传统村落规划建设许可制度,严肃查处影响整体风貌和传统建筑的建设活动,严禁拆并中国传统村落。

如何留住古建筑的同时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使其“留住老味道”,陕西的古村落进行了探索,也面临着挑战。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