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原为柬埔寨高棉语的“百囊奔”。“百囊”之意为“山”,“奔”是人的姓氏,“百囊”和“奔”合在一同,就是“奔夫人山”。据史书记载,公元1372年,柬埔寨发作大水患。在柬埔寨首都河岸的一座山岗上,住着一位姓奔的夫人。一天清晨,她到河边提水时,发现滚滚的河中漂来一棵大树,树洞里显露金光闪闪的佛像。她立刻叫来几个妇女,把树从河中打捞下去,发现树洞里有4尊铜像和1尊石佛像。奔夫人是忠诚的佛教徒,以为这是天赐之物,于是她和其他妇女便把佛像洗刷洁净,盛大地将这些佛像迎回家中供奉起来。后来,她和邻居们在她房前堆起一座小山,并在山顶上建筑了一座佛寺,将这5尊佛像供奉在外面。先人为留念这位奔夫人,就将这座山命名为“百囊奔”,即奔夫人之山的意思。事先华裔称“金奔”。在广东话里,“奔”和“边”发音非常差不多,一朝一夕,金奔在华语中演化成“金边”,不断沿用至今。
金边是一座古都。1431年,暹罗入侵高棉,由于不堪忍耐进犯,高棉国王蓬里阿·亚特于1434年将首都从吴哥迁往金边。定都金边后,他修筑了王宫,建了6座佛寺,加高了塔子山,填平了高地,开挖了运河,使金边城初具规模。1497年,由于王室闹分裂,事先的国王又迁出金边。1867年,诺罗敦国王再次迁都金边。
传说:金边,柬埔寨语称为“普农奔”(PhnomPenh),“普农”的意思是“山”,“奔”是一位老大妈的名字。
关于金边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600多年前,在四臂湾畔住着一位妇女,人们都叫她“敦奔”,就是“奔大妈”。她生活富有,是一位忠诚的佛教徒。 1372年的一天,阴云密布,雷电交集,大雨滂沱,河水暴跌。待到雨过天晴,奔大妈到河边打水,看见一棵大戈基树在水面上回旋。奔大妈招呼邻居,用绳索拴住大树,拖上河岸。奔大妈打水冲洗大树上的污泥时,发现树上有一个洞,外面有4尊铜铸佛像和1尊石神像。那尊神像站立着,一手握大棒,一手执法螺,头上挽着发髻。奔大妈和邻居们以为这是天赐之物,便将佛像和神像恭恭敬敬地迎回奔大妈家中,盖了一座小棚,暂时供奉起来。接着,奔大妈召唤邻居们抬士把她家西面的一座小山加高,把戈基树锯成柱子,在山顶建起一座寺庙,把4尊铜佛像供在庙里,把石神像供在东山脚下的一个座位上,并请僧侣来住在西山脚下。这座寺庙,人们称之为“奔大妈山寺”(瓦普农敦奔),如今称为塔仔山(瓦普农)。那个村庄,就称为“金边”(普农奔)。金边市就是在这个村庄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明天的塔仔山上建有佛塔和寺庙,上山的入口处有两个石刻的七头蛇神及怪鸟、狮子、佛像等。此处是金边市的制高点,登上山颠可以俯瞰整个金边。塔仔山脚下是一个圆形公园,公园里花木茂盛,空气清爽,是人们歇息的好场所。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