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燃灯节丨在寒冷的冬天点燃万盏酥油灯

  • 2015-12-06
  • 标签:西藏
  • 阅读880
  • 评论0



12月5日,藏历十月二十五

藏传佛教格鲁派一年一度的

“甘丹阿曲”宗教活动

又称“燃灯节”



燃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




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万千酥油灯,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夜空几乎被完全照亮,使冬季也变得异常温暖宁静




虔诚的佛教信徒们在佛像面前匍匐下去,磕长头,让人感受到信仰的魅力




寺庙外墙上的人影,把冰冷的墙面变成了有故事的墙,每个影子都是一张艺术照,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燃灯节的桑炉被烧得很旺,每个人都怀着虔诚之心往里面添桑枝




藏族人家的房屋,也因为这一盏盏的酥油灯,变得特别的温暖


这一天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而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怫的神灵祈愿、磕头,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


并向天空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龙达”(风马),继而,骑手们为寺院的僧人们和全村寨的人们,表演马术;男女青年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边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愿歌,由能说善唱的艺人说唱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至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唱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


著名画家于小冬先生笔下的燃灯节


关于燃灯节的特殊含义,从书里看到这样一则说法。克珠杰虽然是仅次于“贾曹杰”的宗喀巴第二大弟子,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后藏(日喀则)传教。


1418年(宗喀巴去世前一年)他还应“江孜千户”的邀请,去帮助建设“白居寺”。宗喀巴去世时,将衣钵传给了贾曹杰,克珠杰好像没怎么露面 ,估计当时不在宗喀巴身边。消息传到日喀则时,很可能听说甘丹寺正在举行数目惊人的“燃灯供”,克珠杰一时凑不到那么多灯碗和酥油,便以牛蹄和脂肪油暂代,后来才衍生出了让畜牲超生的说法,变成了超度亡灵的“善举”。——克珠杰后来继任甘丹寺“赤巴”(住持),成为宗喀巴、贾曹杰之后第三任格鲁派头领。他还撰写了《宗喀巴传》,为老师树碑立传,扬名立万,立下了巨功


不光克珠杰没有及时得到消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宗喀巴去世的讯息,传到各地的时间也不一样,所以各地过“燃灯节”的具体日期,也有差异。


比如遥远的藏东康区(昌都和四川甘孜、阿坝一带),比拉萨晚了5天。


内蒙及内地一些信黄教的地方,因为不通晓藏历,一般把汉地农历的10月25日定为“燃灯节”。这种按农历过“燃灯节”的做法,有时与藏地是同一天,有时相差一个月(比如今年就是如此),与农历春节与藏历新年的关系一样。


因为格鲁派后来成了藏地的宗教“老大”,所以藏传佛教的其他派别,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等,尤其是这些派别的信教群众,也都要过“燃灯节”。



宗喀巴大师坐像


想象一下,冬季的夜晚,大昭寺和八廓街被几万盏酥油灯装点起来(注意,不是坑爹的LED的电子灯泡...),入夜后一齐点燃。那时拉萨的夜空几乎都被照亮。


人们盛装打扮,聚集在大昭寺广场和八廓街,一边转经,一边煨桑。人群里还不时还传出激昂的“拉—索”口号。


很多老人围着八廓街不停转经,挥动手里的经筒,没经过一个桑炉,就会抛洒很多祈福的风马。整个仪式几乎会持续到午夜才结束,大昭寺正门和外围的围墙上,一圈圈,一排排闪烁的酥油灯,也会持续到午夜。(注,抛洒的风马也叫风马纸,就是电影转山里男主角抛洒过的那种,四四方方的。)


12月的拉萨已进入寒冬,夜晚的温度可不算高,但藏族同胞热情高涨,寒风中点燃的酥油,街角熊熊燃烧的桑炉,升腾而起的桑烟,盛大的煨桑仪式将燃灯节推向高潮。

而那浓郁的桑烟,就是冬季拉萨特有的味道。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