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文化 旅游的天堂——玉树文化旅游走上融合发展之路

  • 2015-05-10
  • 阅读705
  • 评论0

走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新生的玉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绽放在三江源头。

  经历4000多年历史传承,拥有高山峡谷、雪山松涛、草原湿地、动物乐园等原生态自然景观的玉树,孕育出藏民族浓郁的民俗、神秘的宗教和悠久的历史等诸多文化,为三江之源发展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灵魂。

  “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站在新起点,玉树“转身起跳”,目标紧锁生态文化旅游:“到2020年,全州将实现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3%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挖掘文化为旅游业注魂

  4月11日,当高原第一缕阳光升起,称多县尕朵乡卓木齐村迎来一年一度的糌粑“狂欢节”。这个海拔3780米、位于通天河畔、半农半牧的藏族古村落,由此拉开高原春耕的序幕。

  村委会主任达杰告诉记者,青稞在玉树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是农牧民的主要食粮。泼洒糌粑、青稞是全村挖掘出的一项古老祭祀活动,已连续举办5届。村民用白色的青稞,祈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收成。

  今年,为挖掘传统民俗民族文化,玉树藏族自治州各市县共安排冰沙嘛呢艺术节、三江源国际音乐节等各类传统节庆活动,嘎觉吾文化旅游节、嘎嘉洛文化旅游节等主体节庆活动,玉树虫草、精品佛品展览会,及赛马会、行走中华水塔等体育赛事和各类寺院法会等达54项。

  素有“歌舞之乡”的玉树,旅游发展自然少不了歌舞开路。

  近年来,玉树州搜集150种民歌曲调,400多种舞蹈类型,及100多种宗教法舞,全面实施歌舞"走出去"战略。先后组织各县的民间艺术团赴西宁、上海、四川、台湾等地演出。改变了几百年来群众自娱处乐的封闭状态,也为宣传玉树、吸引游客、增加农牧民收入趟出了新路。

  民间文化、文物资源更是玉树发展旅游业的招牌。历史悠久的传说、童话、寓言、故事、谚语、史诗,孕育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尤其在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玉树是格萨尔王赛马称王的地方,是王母贡莎、王妃森姜珠姆的故乡。

  如今,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玉树已是神授传唱艺人最集中地方。这部文学巨著以手抄本、木刻本和口传的形势根植于民间,成为《格萨尔王传》流传时间最长、传播区域最广、作品数量最多和故事版本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

  地处卡诺文化辐射区的玉树,境内历史文化遗迹和文物点达237处。目前,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勒巴沟摩崖石刻、玉树古墓葬群等7处文化遗迹列入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多教派的宗教文化、古民居、古岩画、古塔等众多稀释文物,使玉树享誉中外,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州。

  目前,玉树卓舞、依舞,称多白龙卓舞、囊谦卓庚玛,玉树民歌、民族服饰、格吉萨三扎、安冲藏腰刀、玉树天葬、赛马会,囊谦藏黑陶、康巴拉伊等11项,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树州文化局巴桑介绍,去年全州设立500万元的文化发展基金,以每年递增的投入来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这些在广袤的雪域高原流淌的文化,如三江源头之水,为玉树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生态沃土定位高端旅游

  行走在囊谦的乃嘉玛神山-白扎乡-东仓文物遗址-白扎盐场-白扎林场峡谷-尕尔寺旅游大环线,既能领略古藏区花瓣般的盐池,也能体验峡谷森林的壮美,偶尔也会与珍稀的藏猕猴、白马鸡、岩羊同行,最让人心醉的是,登上盘踞山岭的尕尔寺倾听诵经的呢喃。

  "三江之源、天上玉树"。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在自然景观保存完好的圣地,无论步入杂多县的高山峡谷,治多县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宗喀巴镀金巨 像、"九扇天窗"黑帐篷,还是称多县拉布乡拉司通古村落,曲麻莱县的千里草原……那迷人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时时涤荡着游人的心 灵。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