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概况

  • 2015-04-08
  • 阅读1460
  • 评论0

老舍茶馆概况

  • 介绍
介绍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是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


茶馆内陈设古朴、典雅,京味十足。大厅内整齐排列的八仙桌、靠背椅、屋顶悬挂的一盏盏宫灯、柜台上挂着标有龙井、乌龙等各式名茶的小木牌,以及墙壁上悬挂的书画楹联,使游客感觉如同进入一座老北京的民俗博物馆。


老舍茶馆每天吸引着大量的客人—既有来自京城的老戏迷、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以及慕名而来的外国客人。茶馆开张至今,马三立、谢添、于是之、骆玉笙、李维康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作为北京一带民俗文化的汇集地,茶馆内每天还上演地方优秀传统节目,如关学增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惠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等。老艺术家们的演唱,使观众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了京味民俗文化的醇厚。


在老舍茶馆,不仅每晚都可欣赏到来自曲艺、戏剧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还可以参加琴、棋、书、画和“戏迷乐”等诸多文化活动。老舍茶馆还组织成立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进行乌龙茶、农家茶、茉莉花茶等各类名茶的茶艺表演。近年来,老舍茶馆又成立了“大碗茶酒家”,酒家特聘百年老店“晋阳饭庄”和“全聚德”名厨主理,包括京、晋、鲁三种风味,种类繁多、品味上乘,且具有地方风味特色。


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演出介绍

含灯大鼓

梅花大鼓中以展示独特技巧的一种形式。曲调与梅花大鼓完全相同,差别处在于演员演唱时,口中含一个灯架。灯架横长近尺,上竖数支点燃的蜡烛,下缀彩色流苏,演唱者用牙齿咬住灯架。这种演唱方式,一方面增加了说唱的难度,一方面突出了"杂耍"的技艺色彩,可视可听,悦人耳目。


单弦

单弦,原为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于清末民初形成。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它是由河北省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两者合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后来在木板大鼓原有的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将河间方言改为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由北京的南板梅花调改革、发展而来。创始人为金万昌及苏启元。由于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称梅花大鼓。它流行于京津地区,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种之一。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大清河入津。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西河大鼓”。


口技

演员用口齿唇舌喉等器官来模仿鸟昆虫等动物的声音和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以及飞机大炮等军事演战场面模仿的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程度。再与艺术巧妙融合、以声情并茂的口技表演艺术使观众听了如身临其境,得到艺术美好享受。


相声

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京剧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皮影戏

皮影戏的表演是借着一面影窗,利用灯光照射原理和平面映象来表现,将纸偶或皮偶影射出来,配合音乐、唱白来表演戏剧故事。


工夫茶艺

工夫茶艺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手影口技

手影口技是利用民间的手影,进行人物和动物的造型,运用灯光反打技术,把手的造型投到屏幕上,同时配上口技的模拟声音,使口技这门传统艺术有了新意。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