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宜昌消协发布提醒

  • 2015-03-16
  • 阅读831
  • 评论0

3月15日,宜昌城区“携手共治、畅想消费”“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纪念活动在夷陵广场举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旅游局等我市消费者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在现场搭起服务台,受理消费投诉并开展咨询服务。

  预付式消费陷阱多

  三思而后行,小心做“卡奴”

  “2013年老婆在亲子乐园办了充值卡,但现在店关了,电话也打不通。”昨日上午,市民雷先生拿着某儿童王国的会员卡,来到市消费者协会的服务 台前,焦急地询问工作人员。当时被充800元送800元促销活动吸引的雷先生一家,万万没想到,因为门面到期,暂停营业的老板从此没了踪影。

  “以预付费方式购买会员卡,事先一定要就细节沟通清楚。”负责咨询的工作人员一边耐心记录着雷先生的投诉内容,一边说。当日上午,和雷先生一样,因为预付费消费造成经济损失的咨询市民不占少数,少则几百多则千元的储值金额就这么打了水漂。

  结合咨询案例,市消费者协会就预付式消费给广大消费者提供建议:在购买预付费类会员卡、年卡时要多留个心眼,不要轻信经营者的口头承诺。在充值 缴费前,应首先了解经营者是否证照齐全,尽量选择信誉好、字号老、口碑佳的企业。其次消费者购买年卡(会员卡)时,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即使购买也不 要贪图折扣多而购买金额过高、期限过长的会员卡,以免成为“卡奴”,承担过多风险。最后,每次使用会员卡抵扣结账后,要及时核对卡内余额,并保留相关的消 费凭证。

  莫让小便宜骗走血汗钱

  “专家”推荐保健品,老年人慎买

  昨日上午,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旅游局等全市多家消费者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搭起的服务台前,由于购买保健品引起连锁问题前来投诉的市民占了多数。

  今年70多岁的罗大爷和老伴儿一起,拿着声称能根治高血压的药罐子拉住了市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当时在南湖那边有个免费讲座,我和老伴就跑 去听了半天课。”罗大爷告诉记者,课堂上好几个同桌都说吃了效果好,他也跟风买了5000元的药,但吃了小半年,血压还是没动静。

  通过所谓“专家”举办讲座或利用赠药、免费体检、免费试用等促销手段哄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的案例,引起现场市民的热烈讨论。如何识破“身边 的骗子”,保护身体健康和经济安全?市消费者协会现场给出了建议:首先购买时一定要看清产品标识,要学会区分保健品和药品。保健食品的标识为“食健字”, 药品的标识是“药准字”。其次一定要到有营业执照的正规销售商家购买保健用品,同时要保存好消费凭证,以便事后维权。再其次,要对“咨询义诊”、上门推销 的人员提高警惕,他们一般会夸大疗效,免费赠送一些药品或者其它用品哄骗老年人上当。最后,不要随意在各种名目的展销会、推销会上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后 往往找不到商家的下落,难以挽回经济损失。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