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家,依山傍水,风情如画:传统的三峡吊脚楼点缀于山水之间,久违的古帆船、乌篷船安静地泊在三峡人家门前,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各种习俗风情体现着峡江人民的质朴好客。走进峡江吊脚楼,峡江妹子载歌载舞,手中 11月24日,我们去了三峡人家,三峡人家也就是以前的石牌,因为它那里有一块非常有代表性的石令牌,这些年我去过多次了,一直都认为它是宜昌市最美的风景点,每年都带孩子出去转下,其实有时候外面的风景远不如身边的美丽。
当然确实如此,2009年,由中国旅游协会景区分会主办、新华网协办的“三峡美丽景区”大型网络评选活动,湖北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排名第一,成为长江三峡最美丽景区,其中还有重庆巫山小三峡、湖北宜昌三峡大坝、重庆丰都鬼城名山、重庆奉节白帝城、湖北巴东神农溪。2011年,三峡人家风景区被国家旅游景观质量评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家 5A级旅游景区。
三峡人家门票150元,还需要船费30元,缆车费30元,真的很贵了。现在是旅游淡季,大清早的还有不少人,其中还有几个老外。
门口的大山。
大厅比较现代化了,这是接待的地方,还有大型的地图以及触摸屏电脑图文并貌地介绍风景区里的风景和人文。
三峡人家的游览是个单行的路线,我们是从胡金滩码头坐轮渡到达三峡人家景区,选择了坐缆车上山后从山上下来游览的路线,一般选择坐缆车上山而不是下山都是为了相对省力吧。
缆车上看风景很不错,当天有点阴天,视线不够远不够清淅,但是秋天的滋味却体现的很充分了,山上层林尽染,层次感非常强。以前喜欢的是春天,感觉各种绿色生机勃勃,现在喜欢秋天,各种绿色黄色和红色甚至枯败的颜色,看样子是心态老了,审美观也跟着发生改变了。
这个远看到独立白色小山就是石令牌,一会我们这要在它近处去的。
坐着缆车上去面,就是一条山中小路,路边的石壁上刻着些诗词,都是后期制作的吧。
很快就来到了灯影石。眼前这四块峥嵘的岩石,据说是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生动形象,每当夕阳西下,几块石头倒映在深蓝色的天幕上如演灯影戏一般,故名灯影石,它是灯影峡的标志性物体。
其实我是怎么都看不出来他们四人的形像的,不知道从哪个角度看,哪怕是跟着导游的指引也依然如此。这个是灯影四石中,最负盛名的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石”之誉的沙僧石,它呈蘑菇云状,重达100多吨,底部支撑点仅200余平方厘米,如此单薄的身躯历经数千万年的沧海桑田,竟能安然无恙,堪称世界奇观。从山下仰望,似乎只要用手轻轻一拨,沙僧石就会转动起来,如此神奇的巨石,被各地的摄影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拍下姿态万方的图片,流传甚广,成为长江三峡的标识之一。
当年郭沫若游历三峡,见此奇石赞颂不已,写下“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的诗句,不过这句所谓的著名诗句,在我这个没有文学修养的人听来,怎么觉得好像很恶俗,像个打油诗却没有一点诗情画意。
从灯影石取经归来,路过“八面来风”。就是所谓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凉风从石穴,峰顶,山腰,脚下等四面八方徐徐吹来,让人思绪飞扬,眼前的石灰岩如经书般层层叠起,让我们的心也随着西游一番。
这个是“明月弯”,亭子叫“邀月亭”。浩浩长江奔涌至石牌河段时,在这里向左急转弯110度,改向东去,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这就是“长江三峡第一湾”。船过明月湾,若置身于游船之上,眺望远方江面,便会发现两岸连绵不绝的山峦仿佛阻塞了滚滚长江,但船进山退,路转峰回,旋即又豁然开朗,游船在湾中行驶,仿佛徜徉在山水画廊之中,时而绝壁阻塞,时而峰回水转,两岸峰奇峦秀,绝壁高耸,瀑飞泉涌,林木葱葱,山水泉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邀月亭”是由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而命名的。举目四周,白云奔涌绵绵无际,莽莽青山龙腾蛇舞,脚下涛声阵阵,大江奔流,一股豪迈不屈的激情在心中奇峰突起,耳边山风呼啸,我们的意志和灵魂也好象融入了这洒脱无露的白云,融入了这坚韧挺拔的高山,融入了这奔涌不息的江水之中。若是在此与两三知己把酒临风,举杯邀月,该是多么的豪迈与洒脱。
右边看过去是我们上来时候乘坐的缆车。
转过来,巍峨的石令牌已矗立在我们的眼前了。据《东湖县志》也就是现在的宜昌县志记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立万仞之势,如牌筏,因名石牌”。石令牌高达 32米,顶部宽12米,底部宽13米,厚约4米,重达4300余吨。它直如刀刃,通体纯白,有壁立万仞之势。三峡的山峦是连绵牵延的,可是到了这里却腾挪出一个空间,让石令牌恍若横空出世矗立江岸。它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前后左右都如刀削一样平整,好象人工精心制作的“牌”一样,形成一大地质奇观。当地有人说石令牌是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劈成的,也有人说石令牌是玉皇大帝降临人间的圣牌,用于保佑当地老百姓。它十分灵验,求财得财,求福得福,成为当地老百姓敬拜的对象,这里也成为人们的朝圣之地。
江岸上做的假树,倒是看着很漂亮。
古代“巴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二千多年前消失在长江三峡。《三海经》对巴人建筑的最早记载是碉楼和石堡,巴王宫既是按照巴族城堡在西陵峡复建。巴人崇虎,又称虎堡,它是最后一个巴王及其族人退守三峡的居住之地。
有个巴人的传说:巴族主要分为廪君蛮和板楯蛮。廪君蛮的首领是巴王,板楯蛮的首领是罗王。他们与三峡地区最美丽的女人鄂水娘从小一起长大。主战派巴王与秦国军队抗击十几年,最后兵败退守到三峡人家。秦国人妄图消灭巴族,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利用主和派的首领罗王来围攻巴王。鄂水娘得知情况后,赶到巴王寨通风报信。当罗王为了爱情围攻巴王寨时,巴王身负重伤,鄂水娘于是假装背叛巴王,和罗王一起撤军回营。鄂水娘趁着与罗王成亲的机会,亲手杀死了罗王。为了证明巴王的清白,鄂水娘又引颈自杀。罗王的弟弟认为这是巴王的阴谋,再次带兵围攻巴王宫,形势十分紧急。巴王得知罗王和鄂水娘的死讯后,悲痛欲绝,大彻大悟,他登上城堡,劝告族人们不要自相残杀,否则会亡国灭种。同时,他又号召巴族要顺应时势,与秦人融合,以达到为天下而和的目的。说完,他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以死去唤醒民族的和解。巴王死后,两支族人捐弃前嫌,融为一体。他们用最隆重的悬棺葬礼,将巴王、罗王、鄂水娘埋在龙进溪的悬崖上。最后一个巴王死了,最后一个巴人部落消失在烟雨蒙蒙的三峡之中。他们一部分融为汉人,一部分成为土家人。这就是一个爱情、一场战争、一个凄美的传奇;一个生和死、战与和的人生哲理。
“巴王宫”是一个用石头和泥土建成的寨子,一个用巨石和原木垒成的城堡。它记录着两千多年前,居住在三峡秀美山水间的一个神奇的民族——巴族从发展壮大到衰落的历史及一个部落首领灿烂的生命历程。这里房前屋后鸡犬相闻,鸭鹅嬉戏,古老的农耕稼柞用具一应俱全,屋顶炊烟袅袅,屋内茶香泗溢腊味满堂,再现了“巴人部落”日常生活和生产场景。
宫殿里除了有生活起居用具外,还在窗口布满了投石器、弓弩机等各种防御兵器,宫殿前的城门口也是各式大刀长矛林立,可惜我们来的时间晚了一点,要不是可以看到巴王的宫女和卫兵们进行的表演。
这个应该其实就是“灯影洞”吧,听说洞洞内幽深狭长,长约 1500米,洞内岩溶地貌景观奇特,我们今天运气不好正在维修。
沿着小路下山,我们在山下欣赏了古编钟表演。
这个就是“蛤蟆泉”,应该是人工后期建造的,蛤蟆泉因江边有一块椭圆形巨石,从江中望去,好像一只张口鼓舌的蛤蟆而得名。后因建葛洲坝,水位上涨,蛤蟆淹没在江中,但其身后的泉水却依旧长流不息。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此留下诗句:“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最初峡”指的就是灯影峡,“第四泉”就是指蛤蟆泉了。陆游饮用这里的泉水后,称赞它“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唐代陆羽曾多次到此品尝,他在《茶经》中写道:“峡州扇子山有石,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
中午去吃饭路上风景挺好,两岸峰奇峦秀,绝壁高耸,瀑飞泉涌,林木葱葱,山水泉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同画家挥毫泼墨绘出来的山水画。
本世纪20年代,李四光曾专程到三斗坪的黄牛岩、石牌,江北的南沱等地,对黄陵背斜的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考察,写成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论文。1948年李四光出席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时宣读了该论文,一下轰动了伦敦,轰动了国际地质界。1983年联合国来黄陵背斜考察,把黄牛岩至石牌一带的地质剖面点确定为世界寒武纪标准地质剖面点,作为重点保护的地带。李四光还创建了举世闻名的古生代标准地层——“震旦系(纪)”。
这里就是龙进溪了,是三峡人家最具风情的景点,溪口一座青瓦长廊石桥,掩映在摇曳的枝叶中,衬托出一种古朴幽深的意境。桥下一湾清水,清澈见底,波平纹静,目之所视,温顺如处。桥下碧波荡漾,溪水清澈见底,四面无遮无拦,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流,好似在画中游。几只小渔船安静的泊在溪边,船头晾晒着衣服,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不觉恍入梦中,祥和而又宁静。
溪边两岸竹林、绿树掩映,溪水汇入峡谷绿幽幽的沁人心脾,顺着山边小道行走,空气里都带着甜丝丝的味道。溪水碧绿,波光粼粼,林木苍翠,枝繁叶茂。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相闻;古帆船静泊水中,吊脚楼掩映竹林,水车“咿咿呀呀”在水中转动,走进这条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种“步入桃源不知归”的醉意。
在竹林掩映之中,一排吊脚楼沿溪而建。“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房屋多依山势而建,木质结构,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遇到高坎地势,则要立柱或筑墙,才能与正屋跑平合檐,故称“吊脚楼”。其独特之处是前低后高,侧面有走廊,后面有阳台,俗称“走马转角楼”。有诗赞叹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它们依山傍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斜阳草树、雾霭烟雨,如诗如画。吊脚楼上吊着大蒜、包谷、红辣椒、蓑衣、斗笠。屋顶飘出袅袅炊烟,门前的溪水里,鸭鹅嬉戏,吊脚楼下小狗“汪汪”的叫着,好像在说“欢迎欢迎”。
在三峡人家,猴子是游客最为喜爱的动物。那些活泼可爱的猴哥猴妹们与人相亲,和谐相处,成为景区独具一格的活风景。它们居住在溪谷两岸,在蓝天、白云、溪涧、森林中悠然地生活着。渴了喝山泉水、热了到潭中洗澡、饿了吃树叶。在懒散的阳光下,母猴抱着小猴嬉戏,在宛若沙发的卵石上,躺着进行阳光浴,互相享受着清理毛皮和按摩的美好时光。
溪中的河床上,布满圆润光滑的鹅卵石,卵石之上长满翠绿的草,草上盛开着洁白的花,好似溪中盆景园,奇妙无穷,情趣盎然。
走在溪中,一路泉水叮咚,林木葱笼,花香阵阵,“品氧润肺”,吐故纳新,净化心灵,洗去尘世的喧哗,忘却城市的烦恼,赏赏花草,闻闻花香,听溪读水,看泉水跳动,听天籁之音,体味山魂,感受水魄,涤荡心胸,化却忧愁,彻底放松自己……
这个就是“黄龙瀑”了。跳水桥前的深潭之上,一股瀑流如水帘般从洞口上方倾泻而下,似洞天福地一般。水流从对面山崖中的一个山洞流出,呈扇形展开,倾泻而下,一路高歌猛进,坠入崖下的深潭,声如洪雷,响彻山谷,恰似一名奔放豪迈的峡江汉子。
相传,在溪谷对岸的山凹里,温柔多情的“琴瀑”在风中轻诉,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她如“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女子一般,自山顶飘落而下,倾诉着一身的温柔。泉水自崖顶飞落时,被那凸凹嶙峋的岩石撕扯成无数细小如帘的水珠,飘飘洒洒,好似丝丝琴弦垂挂九天,自天际漫舞而下,微风吹来,琴弦拂动,好似在演绎一段似水柔情般的爱情故事,故名“琴瀑”。从山崖的走势来看,瀑布中间的岩石与两面山崖连成一体,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故又叫“琴鹰瀑”。
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一段埋藏许久的心语倾诉,在黄龙瀑的奔流呐喊声中和琴瀑的温柔飘洒中化为忠贞不渝、长相厮守。黄龙瀑和琴瀑隔溪相望,一个宽大雄壮,一个温柔缠绵,一边龙吟虎啸,一边鹰飞琴语,演绎着不尽的相思,也似在召唤着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故被美称为“情侣瀑”。
溪边人家正在举行“娶亲”仪式,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三峡人家的婚俗仪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哭嫁”是一门传统的技艺,哭的越悲惨越感人。姑娘一般要从十二、三岁开始学“哭嫁”,还要专人进行教哭,教的人大多是哭嫁优秀者。在漫长的岁月中,哭嫁是一种美,一种智慧,哭得动听、哭得悲戚、哭得感人,其形式又多种多样,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内容为对骨肉分离的眷念,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亦悲亦喜,爱恨交织,是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种特有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龙进溪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几只古帆船迎风而立,溪水碧绿,林木苍翠,如梦似幻,令人如痴如醉。
龙进溪,是三峡人家风景区最具风情的景区之一,山崖上一条带状石岭从山顶蜿蜒而下,快临江时向上高高翘起,活象一条巨龙,而看那龙头所向,似要跳进南岸的清溪,回巢歇息去了。龙进溪因此而得名。
照片中间这个白色的龙脊你看出来了吗?
2019成都全年赏花攻略!你想看的花都在这!(2019-03-14)
呼唤真正意义的旅行(2019-03-13)
「恩施旅游攻略」世界硒都醉美恩施(2019-03-13)
「恩施旅游攻略」世界硒都最美恩施(2019-03-11)
襄阳周边十大值得游玩的旅游景点(2018-09-20)
湖北兴山旅游日记,享受自然美丽田园生活(2018-09-20)
旅游;5个最佳旅行国家公园!(2018-09-20)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