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路碧水游

  • 2014-07-18
  • 阅读1165
  • 评论0

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长193公里。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长江三峡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三峡旅游有其特殊性,如景点均遍布两岸,两岸群山峻岭不宜行车等,所以经水路游三峡最为理想。

三游洞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现存洞内外的诗文、碑刻,数以百计,名家书法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