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因运河而成为古代四大米市之一

  • 2014-06-10
  • 阅读2103
  • 评论0

沿着大运河一路向宁波进发,沿途我们经过了不少运河城市,大多数城市一直是回忆运河,而真正能够看到的运河实在不多。江苏省无锡市却不同,无锡运河纵贯无锡城区,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公元613年,隋炀帝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无锡古运河就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

运河中的黄埠墩:被誉为临山玩水第一楼

  说起无锡的运河必须要从吴桥说起。吴桥,之所以姓“吴”,是因为此桥由清代吴梓敬付银建造,可惜的是,吴梓敬在吴桥竣工之前就病逝于上海,无锡各界为了纪念他,以其姓氏命名为吴桥。

  自吴桥沿着运河到老三里桥一段,叫吴桥东路,因路侧运河中有黄埠墩,曾经也叫黄埠墩街。黄埠墩为古芙蓉湖遗留下来的小岛。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各进行过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在墩上停留观赏,康熙把它比作水中兰花,乾隆称喻它是传说中的“蓬莱”。

  据史料记载,2400多年前,吴王夫差率兵伐齐时,曾在墩上大宴群臣;楚国春申君曾在这一带水域兴修过水利,相传黄埠墩由此得名;南宋时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度经过此墩,在这里写下诗篇《过无锡》;明代有“海青天”之誉的名臣海瑞,在墩上写有“临水玩山第一楼”的匾额……

  “以前黄埠墩不可以上去,现在开通了游览运河的游船,可以上去黄埠墩了。不过我们无锡人很少坐,你们可以去试一下。”路边开店的无锡当地人告诉我。由于时间紧迫,我也没能登上黄埠墩,实在可惜。

运河边成就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无锡是古代最为有名的米市。1888年,清实施“南漕北移”的措施时,就把无锡作为南方一些省县漕米的起运点。当时,各省县常年派人驻无锡,采办漕粮。无锡米市的兴旺同时带动无锡各行各业的繁荣,据说当时运河沿岸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各地客商也纷纷云集于此,洽谈生意,贸易交流,无锡成为“商贾云集,船乘不绝”之地。

  无锡最为有名的米市就在运河边的老三里桥。老三里桥的名字由来很有趣,据说是因为距离老北门三里而得名。历史记载,乾隆年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无锡和长沙、芜湖、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也很发达,是全国五大碾米中心之一。

  “最繁荣的时候,1公里长的地方有大小粮行80多家。”无锡市文管办主任杨建民告诉我。“那时候,凡是到无锡来做粮食生意的外地客商,没有一个不知道蓉湖楼的。这间座落在老三里桥旁的三开间四进的三层木结构楼房,是当时这一带最高大最漂亮的建筑物。蓉湖楼是品茶、早点的场所,上午八点以后,二楼就成了粮行和客商谈生意的地方,可说是当时的‘粮食交易中心’。我们无锡还有一个民谣:唉咯仑顿桥,要吃馒头三里桥。说的就是蓉湖楼的馒头。”杨建民说。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